现在回想起来,余承东那句“智能驾驶,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,是完全不同的境界!”简直不要太贴切。
2025年3月29日,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,车辆爆燃并导致3人丧生。事故发生后,围绕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、燃烧原因以及车门锁闭等质疑冲上热搜。4月1日晚,雷军进行了回应,并表示:“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,30日赶赴现场,31日配合警方提交了掌握的车辆数据。由于事故仍在调查中,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,许多问题目前尚无法回答。”
一场事故,三条年轻生命,无论是何原因,都非常沉重。这场悲剧撕开了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安全隐忧。我们除了在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,还需要讨论的是,关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安全与电池安全的思考。
当智驾系统成为“致命推手”,当电池安全沦为营销话术,我们不得不追问:技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里?车企的责任又该如何界定?
安全成业内关注的焦点
从小米汽车公布的数据来看,事故车开启NOA时的行驶速度116km/h,车辆检测出障碍物,NOA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,然后是驾驶员接管,持续减速最后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,车速降低到了97km/h。
表面上看,过快的车速是导致车辆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。从数据的时间线来看,3月29日22:44:24,车辆处于NOA状态;22:44:25,NOA被接管,进入人驾状态;22:44:26-28之间,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,车辆从智驾到人驾,再到撞击起火,前后的时间差为2秒。
事故关注点在于,事故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,搭载的是入门级的智驾方案,全车的智驾感知由1个毫米波雷达、11个摄像头、12个超声波雷达来实现,没有安装激光雷达,这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(夜间行驶)的致命缺陷,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能力不足,未能提前规避风险。其次是,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且车门无法开启,引发对电池安全及应急设计的质疑。
小米汽车承诺通过官方渠道公布结果,但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、电池爆燃等关键问题。这一切都需要等待警方最终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,才能得到定论。
必须要承认的是,这场事故直接冲击了小米SU7在消费者中的认知。小米SU7自上市以来成为现象级的爆款产品。2024年共售出13万辆,上市一年卖出20万辆。目前最长交车时间更是长达一年之久。雷军曾表示,SU7早期订单中,有30%都是盲订用户。没有看过摸过车,便决定购入。
这是用户出于对于小米品牌的认可,更是一种热爱。此次事故中,小米SU7暴露的智驾延迟、车门应急机制缺陷等质疑,这种认可迅速流失。资本市场层面,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三日下跌,截至4月2日收盘,报44.55港元,下跌4.19%,总市值较事故发生前(3月28日)蒸发近1300亿港元。
对于销量层面的影响,目前还不得而知。现在没有了销量周报,具体数字只能等下个月初才能得知。
全民智驾遇上了安全隐患
此前,国内的新能源品牌,有一个算一个,对于智能驾驶的普及都抱有极大的热情。在营销方面,更是把智驾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。像什么“解放双手”“零接管”等极具吸引力的词汇时不时就出现在宣传语中,还有一些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宣传开车“困得不行”就用智驾,“打着瞌睡开回来”,还有媒体也在宣传类似的内容,甚至还有用户拍摄驾驶员在车上吃饭、睡觉等的视频,营造出智驾技术已完全成熟的假象。甚至,在2025年,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品牌都发布了智能战略,要在全系车型搭载。中国车市也由此掀起了全民智驾的浪潮。
根据工信部的数据,2024年中国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.3%。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可能会接近65%。同时,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,2025年搭载NOA方案的乘用车新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(渗透率超20%),搭载城区NOA方案的新车销量有望达到300万台(渗透率达10%-15%)。
正是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,也出现一部分车主过度信赖“辅助驾驶”的误区。
实际上,目前的智能驾驶系统仍然处于“辅助驾驶”范畴,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。而且,现在有些智驾功能的开发处于半成品上市+后期补丁"的开发模式,就像买新房预售一样,现在还住不了,将来还得进行OTA升级。
你要认为它是虚假宣传吧,车企会有一整套逻辑缜密、叙述清晰的说辞,反正你听完之后是无法反驳。也就是在这样的引导下,消费者在营销的引导下,容易对智驾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,开始放心大胆地享受所谓的新鲜体验,从而陷入到危险中而不自知。
客观地说,小米SU7此次事故,也给中国的新能源车市敲响了安全警钟。车企在研发和验证环节要拿出百分百的责任心和敬畏心,要把消费者安全放在首位。这几年,中国新能源车型在产品迭代、技术研发方面的节奏十分激进,通常在15个月到24个月之间,有部分车企已经将周期压缩至15个月以内,甚至有车型一年之内完成三次换代。而传统车企仅在设计和验证阶段就要耗时14个月。
以上,形成鲜明对比。再炫酷的技术,再先进的算法,也弥补不了生命的珍贵。同时,车企应负起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责任,在售前和售后环节加强对智驾等新功能的风险提示。
百姓评车
业内观点,尽管“智驾平权”是一个大趋势,但是如果只为了抢占技术先发优势,而罔顾产品的验证环节,完全不顾及产品的安全性,势必会造成消费者对智驾的信心,从而让智驾出现倒退局面。
在大多数时候,安全和技术领先之间并不冲突,先进技术固然重要,但是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。小米SU7事故给到整个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,今后的市场竞争必须从功能性向安全性转变。如果类似的伤亡事故再出现一次,无论是哪一家品牌,都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!
而这样的情况,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。
相关车系
推荐
别瞎买 1-2月硬派越野销量榜单出炉 坦克300第三 普拉多进前十
鬼斗车准备好钱包 奇瑞四款新车来袭 捷途自由者公路骑士领衔
鬼斗车行业乱象困局下,上汽大众以长期主义破题:从终身质保到技术反哺
买车家智驾战场硝烟起,全民盛宴正当时!
百姓评车运动轿车市场格局重构,“运动轿跑007”里认准TA
GO车情报员疑似腾势D9L谍照曝光,比亚迪最贵的MPV?
车动态预售价13.98万起!长安启源Q07正式预售
汽车商评13.98万起!方程豹钛3预售,最强科技潮玩SUV来袭
汽车商评用智能化破局,三月销量突破21万的奇瑞,何以越过越好?
汽车商评重塑智能豪华新高度!问界新M5 Ultra正式开启全国规模交付
车界江湖13.98万元起,长安启源Q07正式预售,预订可享7重先享礼|车评社
车评社动口即可完成智驾变道 长安启源Q07预售13.98万元起
BAO爱车工作室评论
暂无评论,抢占沙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