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汽车市场的(混动)技术路线之争,像极了相亲市场的“海王互撕”,插混和增程互相diss对方“不够纯粹”,车企们一边喊着“技术为王”,一边偷偷给用户塞糖。表面是“技术高低”的争论,背后却是车企实力、用户需求与市场策略的多重博弈。
欧阳明高院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,插混是增程的完全体。而杨院士的“后排地板乌龙”事件,则暴露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:技术路线之争,本质上考验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与工程能力的平衡。
一、插混是“六边形战士”,增程是“偏科学霸”。
插电混动(PHEV)的核心优势在于模式多样性。它支持纯电、串联(增程)、并联、发动机直驱四种模式,能根据车速、路况、电量自动切换。比如市区低速时用电驱动,高速巡航时发动机直驱,急加速时电机与发动机并联输出动力。这种灵活切换让插混在全工况下的效率更高,尤其是高速场景,发动机直驱的能量损耗仅为5%(数据来源:中汽研2023混动技术白皮书),而增程式需经历“油→电→动能”两次转化,损耗高达20%。但有多少人天天跑高速?我上个月开着某插混车从重庆到成都,发动机直驱确实香,但回城堵在五环时,系统疯狂切换模式的顿挫感,差点让我把咖啡泼在“高级中控屏”上。
增程式(REEV)则是典型的“电驱优先”架构。发动机仅作为“充电宝”发电,驱动完全依赖电机,结构简单到几乎不需要复杂的动力耦合装置。这种设计让增程车更像一台“带油箱的电动车”,驾驶体验接近纯电,但代价是高速能耗偏高。
理想L9的实测匮电油耗约8L/100km,而同级插混车型可低至5L以下。数据没毛病,但人家用户手册里写得很清楚:“建议每周充满一次电”。我也问了一些理想车主朋友,大多数都表示:“加油?那是我去郊区自驾游才会干的事。”车企吹插混技术复杂,就像学霸炫耀会解微积分,但普通人买菜需要微积分吗?用户要的只是“别让我学变速箱原理”!
当然,技术门槛的差异也由此显现,插混需要车企同时掌握发动机调校、电机协同、多模式切换控制等核心技术,车企如比亚迪等凭借多年积累占据优势;而增程因结构简单,成为新势力快速切入市场的“捷径”。
二、增程的“减法哲学”为何能赢?戳中了谁的痛点?
我认为新势力是很懂“懒人经济学”的,也符合现在的用户需求。
理想汽车销量高,不是技术赢了,而是精准拿捏了“中国式用车场景”,比如日均50公里通勤,纯电续航300km就够我摆烂一周不充电。那如果说匮电油耗高?北上广的充电桩比奶茶店还多,真没电了,我还能借口“找充电桩”逃避半小时家庭责任(同事闲聊中得知)。
更狠的是,增程车把“技术短板”变成了“体验长板”。增程车普遍主打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、智能座舱与高阶智驾,将技术复杂度隐藏在用户体验之后。用户更在意“是否省心”,而非“技术是否更先进”。 谁能拒绝后排可以跷二郎腿,还能边追剧边吃冰镇西瓜呢?特别是有一票否决权的女主人。
我发起了一项“混动车主的容忍度测试”,72%的增程车主表示“可以接受高速多耗2L油,换来城市驾驶的丝滑”,而插混车主中,45%抱怨“模式切换逻辑反人类”。(样本量:500人,数据来源:车友群)技术参数上的优劣,并不直接等同于市场胜负。增程车的崛起,恰恰印证了用户需求与技术复杂度的错位。
反观插混,尽管技术更全面,却需要用户为复杂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潜在故障风险买单。比亚迪DM-i的成功,正是通过高度集成化的设计(如取消传统变速箱)降低了这类门槛,但其背后是十余年的技术沉淀,不是随便一个新车企就能做的。
三、插混的“双保险” vs 增程的“单点风险”。
插混车型的双动力冗余设计(发动机+电机)在安全性上更具优势。若电机系统故障,发动机仍可直驱车辆;而增程车一旦三电系统失效,车辆将完全失去动力。此外,插混无需依赖超大电池,车身重量更轻,进一步降低能耗与碰撞风险。
不过,传统车企总爱强调插混有发动机+电机双保险,听起来像买了两份意外险。但现实是电机故障率远低于发动机(参考:J.D. Power 2022新能源车可靠性报告)。我同事的插混车去年发动机漏油,4S店说“电机系统正常,您可以继续用纯电开”,所以这“双保险”是“发动机坏了你可以当电车,电池坏了你可以当油车的备胎思维,还是坏了一个被逼用另一个呢?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,看车主的心态了。
增程车被诟病“三电挂了就趴窝”,但深蓝超级增程2.0搞了个神操作,增程器直接给12V小电瓶供电,保留转向助力(官方技术文档第5.2节)。虽然还是不能开,但至少能靠边停车,比某些插混车“发动机故障直接锁死方向盘”强多了。
四、技术路线之争的终局,或许不是“谁取代谁”,而是分层满足需求。
其实用户早已用钱包投票了,插混凭借高效率与全场景适应性,继续主导10-20万级家用车市场,满足对油耗敏感的多场景用户。插混的省油优势是真香,但车企别搞复杂模式了!学学五菱宏光,把中控屏换成“一键省油”按钮,销量还能翻倍。
增程依托“电车体验+无里程焦虑”,巩固25万以上中高端市场,吸引追求舒适性与科技感的用户。增程车请继续卷!下次能不能把“彩电冰箱”升级成“车内菜鸟驿站”?我闺蜜说:“如果理想L9能代收快递,我立马下单。”
据说,贾跃亭的AI混增系统、大众第五代EA888发动机与智能电池管理技术的结合,预示着下一代混动技术将走向智能化协同,通过算法动态优化油电分配,模糊插混与增程的边界。
结语:没有最好,只有最合适。
插混与增程的较量,本质是车企技术储备与用户真实需求的博弈。对传统车企而言,插混是技术实力的试金石;对新势力来说,增程是快速切入市场的杠杆。而消费者只需回答一个问题:你愿意为“全场景高效”付出技术复杂度,还是为“极致体验”接受部分效率妥协?
正如欧阳明高院士所言:“技术应当实事求是。”市场终会筛选出最适应时代的答案,而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,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的竞争力。
作为消费者,我不得不说一句,大多数消费者是不懂技术的,你可以说用户“不懂技术”,但你不能说用户“不懂自己想要什么”。所以别教育用户,要讨好用户。毕竟用户买车,不是为了给车企当技术评审员。
相关车系
推荐
四驱智驾搅局者!限时换新价格仅11.68万起 二代哈弗枭龙MAX登场
車言道比亚迪方程豹钛3正式上市13.38万起
车动力19.99万起!广汽本田P7才是撕掉电动车'网红滤镜'的硬核玩家
車言道提前锁定上海车展“最贵中国豪华车”?东风猛士高定真的狠
智电车讯40多万即可拥有一辆沃尔沃XC90,你敢信?
声浪片场享界S9增程版上市,售价30.98万元起
汽车相对论第三排也能躺平!35.98万起!小鹏X9让全家出行不再"将就"
車言道什么是真正的可油可电?余承东说增程SUV续航可达1673km
郑谊智界R7增程大电池版售价29.98万起,超长纯电续航大有可为
车视头条当新势力卷智驾时 捷途山海L9证明:舒适才是家庭主张
車言道雷克萨斯产品线中最畅销车型 新一代ES计划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
车视头条权益价19.99万起!极氪007GT上市,酷炫外表下藏着硬核实力
汽车商评评论
暂无评论,抢占沙发